分享好友 技术首页 技术分类 切换频道

浅议新时代地质勘查就业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

2020-01-29 11:135200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大地质”对地质勘查的需求,在结构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地质勘查需求与供给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主要矛盾在于供给侧,在于地勘单位。地质勘查供给侧存在严重的不适应,包括体制上的不适应、结构上的不适应、生产要素配置上的不适应和观念上的不适用。建议:(1)深化地勘单位的改革和转型,把质量提上去、成本降下来;(2)政府的宏观管理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3)地勘单位对自身要有一个正确定位。

本文引用信息:王希凯. 浅议新时代地质勘查业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2017(12):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非常重要,值得我们联系国土资源管理实际,深入理解,认真贯彻。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两相对比可以看出:在需求端,“由物质文化需要”变成了“美好生活需要”;在供给端,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变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同当前强调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完全一致的。而国土资源的供给,特别是地质勘查成果的供给,正是处在供给侧一端。从这一点来说,深入学习和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是要剖析地质勘查供给与需求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化改革。本文试图对此做初步探讨。

1 地质勘查业涵盖的范围及其行业特点

通常所说的地质勘查业,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从事地质矿产勘查为主的地质勘查单位,它的机构和人员主要在国家一级设置,包括地质矿产部门、冶金部门、有色金属部门、武警黄金部门、煤炭部门、石油部门、海洋石油部门、核工业部门、化工部门、建材部门、轻工(井监)部门等。根据1988年的统计,这些部门共有947个地质队、46个局级实验室、106个科研单位、95个工业企业、96个地质院校,年末职工总数(不含两个石油部门)681138人。以这个架构为基础,经过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到2016年,地质勘查行业职工总数增长至849960人,其中在职人员466660人,离退休人员383300人。发放各类地质勘查专业资质7778个,其中区域地质调查435个,海洋地质调查25个,石油天然气矿产勘查4个,液体矿产勘查727个,气体矿产勘查292个,固体矿产勘查1925个,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1109个,地球物理勘查804个,地球化学勘查415个,航空地质勘查5个,遥感地质调查96个,地质钻探及坑探队1461个,地质实验测试480个。

但是从研究地质勘查工作的全部需求和全部供给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大地质”),地质勘查的范围远不止这些。因为所谓地质勘查活动应当有三个共同点:第一,其工作或劳动对象都是地球;第二,其动用的工具、手段、技术都是基本相同的,如地质观察、钻探、坑探、浅井、初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实验测试、航空遥感等;第三,其产出的成果都是以地质信息形式反映的客观地质体。所以凡是符合这三点要求的,都是地质勘查工作。

但提供勘查成果的主体却分布于多个产业,进而从事勘查活动的也常常是某个主体产业的组成部分。如从事石油勘探的就是探釆结合的石油公司。所以如果横向看,即从劳动对象、服务手段、产品特点看,它都属于地质勘查活动;如果竖向看,即从它服务的主体看,它包括许多产业。其中主要有:服务政府和社会的基础地质调查,服务矿业的矿产地质勘查,服务水文、水利工程的水文地质勘查,服务各种基础建设工程的工程地质勘查,服务环境保护的环境地质调查,服务城市建设的城市地质勘查等等。

2 地质勘查需求及其结构变化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而消费者愿意为购买某种商品而支付的价格就是需求价格,价格乘以数量,就是以货币形式反映的需求总量。根据这个定义,2016年我国地质勘查的需求总量是1005亿元,其中地质勘查(矿产勘查和基础地质调查)收入为662亿元,工程勘察设计收入为343亿元。这个数字是按照现有地质勘查业的组成即前述的地勘单位统计的,不包括 “大地质”范围。实际上,近几十年地质勘查所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城镇化、城市化建设,铁路公路工程的建设,水利和水文工程的建设,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的建设,机场和港口工程的建设,农业地质、旅游地质、地下空间利用等领域,地质勘查可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精确统计,所以目前缺少对“大地质”地质勘查需求的准确反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我国“大地质”对地质勘查的需求,在结构上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矿产资源勘查是地质勘查的大头,常常占90%以上;而如今工程地质勘查、城市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等,都远远超过矿产勘查。以工程地质勘查为例,每年各类工程建设总投入都超过10万亿元,按其2%计算勘查投入,即有2000亿元,是现有全地质勘查业总收入的近两倍。只是这个庞大的需求,在现有体制和机制条件下,尚无法反映在市场上。对此,作为供给侧的地勘单位已经看到了,并且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几乎没有成效。原因是他们常常把供给能力当成需求,尤其把生产要素能力当成需求,而实际上需求的构成是工程勘查的投资。

3 地质勘查供给及其两种体制

供给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内,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卖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到市场出售的一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用货币表现的供给量也是价格和数量的乘积。当一种商品或劳务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时,称之为均衡价格,这也是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尤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从这个意义说,2016年地质勘查业的需求总量也是表现在市场上的供给总量,但是这个总量远远低于现有地质勘查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地质勘查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而且这个不平衡主要矛盾方面在于供给侧,在于地勘单位。据估算,现阶段地质勘查供给能力大于有效需求的幅度可能达到40%。这种供大于求,由于是一种劳务,所以表现的不是产品库存,而是过剩的生产能力。

但是必须指出,上述地质勘查的需求与供给,只是传统的地质勘查业的一种状态。从“大地质”这个角度说,地质勘查的供给有两种体制:一是探采分离,非矿产勘查可称之为“产(业)查分离”;二是探采结合,对非矿产勘查可称之为“产查结合”。前面讲的不平衡仅仅表现在“探采分离”的体制上,需求方对这两种体制的选择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供给方提供的供给80%在成本上、质量上和品种上能否具有竞争力。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

4 地质勘查供给侧存在严重的不适应

本文所讲的“供给侧”是指现有的专业地勘单位群体,面对“大地质”的需求,它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应。其中主要有:

(1)体制上的不适应。事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人事劳资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都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

(2)结构上的不适应。在产品劳务结构上,现在的地勘单位长期从事的主要是矿产勘查,如今面对工程勘查、城建勘查、环境勘查等,感到力不从心;在地区分布上,原按行政区划配置的地勘单位也不适应大多数地质勘查需求方的要求。

(3)生产要素配置上的不适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地勘单位,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应技术装备组成,属于技术劳务型,资本有机构成低,甚至连流动资金都靠财政的工作进度拨款解决。如今要从事地质找矿的投入,循环周期长、资金量大,根本难以承受。

(4)观念上不适应。地质勘查业提供的技术劳务和找矿成果,同其他行业提供的商品没有本质区别,严格讲地勘单位并无行政或事业职能,纯属生产性单位。所谓为政府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保证资源供给,只是客观的社会效益,并不是商业活动赖以存续的直接动因。即使是公益性地质成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提供。

上述的各种不适应,在地质勘查的实际运行中,最终都要通过产品或劳务的成本反映出来。比如刚性的队伍,用人没有弹性,必然增加人工成本;资金和资本的不足,必然增加负债,加大财务费用;区域分布不均衡,必然增加搬迁运输成本。所有这一切,都要影响竞争力,因为成本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指标。从实践看,近些年的矿产勘查需求,真正由矿山企业提供投入,或全额发包给地勘单位找矿的,凤毛麟角,最多是拿出一部分工程手段发包。各种工程勘查,大多数也是在施工集团内部,通过掌控技术人员和主要装备向外发包劳务,主要是充分利用民工,人工成本低。所以在成本上,多数地勘单位基本上没有优势,竞争不过探采结合、产查结合的勘查供给。这可能是地勘单位面临的严重挑战。

5 思考和建议

首先,一定要厘清一个问题,即当前地质勘查业存在的困难,是不是供求失衡造成的?如果是,那么在这个主要矛盾中供给侧应该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肯定这个认识的基础上,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深化地勘单位的改革和转型。改革和转型的成功标志,是把勘查成果的质量提上去、成本降下来,在与探采结合、产查结合对手的竞争中取得突破。这个突破一旦实现,地质勘查需求将会不断涌现出来。

其次,基于上述认识,政府的宏观管理一定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这种支持的基点必须建立在有助于增强地勘单位的内功上。归根到底,勘查成果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只能靠地勘单位自己逐步实现。但要激发这个内功,调动积极性,必须长期保证具有事业身份的职工的利益不受损。这需要研究提出复杂的政策组合。对此,政府在激励和约束上应当有所创新,单靠现行的事业单位改革举措解决不了。特别需要放手,让属地政府去解决。

再次,地勘单位对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其所从事的事业,就是一种商业活动,即通过自己劳动提供产品和劳务,换回大于投入成本的收入,不断把单位做强,把职工收入提高。围绕这个核心,把单位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在管理和改革上,要围绕提供的产品数量、质量、成本,找出尚有潜力可挖的薄弱环节;要围绕自己占有的人力、技术、资产、资料等资源,发掘进一步提高效益和效率的潜能;要把地勘单位领导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外经营上,而非重点考虑是事业还是企业,要追逐对外扩大经营规模和范围,保证单位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跟上形势。

免责声明: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为了传递信息,我们转载部分内容,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并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江苏总队召开尼日利亚勘查项目启动大会
5月24日,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江苏总队召开了尼日利亚勘查项目启动大会,近期,江苏总队与香港李氏集团签署了尼日利亚两个固体矿产勘查合同,合同额近1000万元。总队长、党委副书记邬喜春出席大会。会议由副总队长马海主持。 会议听取了项目组成员汇报的项目概况、设计方案、施工组织、后勤保障、安全管理等相关情

0评论2023-05-291765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两篇案例编入《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选编》
近日,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编著的《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案例选编》发行。物测队申报的“开展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创新,推动能源清洁利用”和“依托高分河北邢台中心带动地勘产业多元发展”两篇案例,成功编入该书。该书通过案例剖析的方式,展示了当前广大地勘单位在各个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成效,为

0评论2023-05-081557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负责人:坚定不移营造地质勘查行业诚实守信风尚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22年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监督检查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披露了对全国无地质灾害防治资质和有地质灾害防治资质的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的情况。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负责人就《通报》的意义、内容等进行了解读。  坚决维护公平有序的地质勘查市场环境  

0评论2023-03-202199

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袁伟一行到西安研究院鄂尔多斯事业部调研交流
7月5日,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袁伟,技术服务部部长齐福辉,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海燕一行6人到西安研究院鄂尔多斯事业部进行业务技术交流。西安研究院鄂尔多斯事业部党支部书记、总经理石磊参加交流。

0评论2022-07-1217231

关于举办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推进地勘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自

0评论2020-08-18506